网站导航

瓦力工厂少儿编程

抓住孩子学英语的敏感期,英语当母语说!

今天的文章作者Wendy博士是英国杜伦大学的教育学博士,致力研究语言,研究教育,有十几年语言教育教学经验,对儿童与课程研发有独到见解。

首先我们要搞清一个概念:

是敏感期,不是关键期

很多家长会把这两个时期搞混,我们先来讲关键期是什么?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

康罗德·洛伦兹(图片 via.网络)

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关键期”。

关键期的定义为“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然而,由动物行为发展起来的概念“关键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应用于人类,尤其是应用在高度依赖人类大脑的语言现象和学习行为上一直饱受争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在对人类大脑进行的研究领域里,科学家不再使用“关键期”这个概念,而是坚定地认为,大脑发展中存在着“敏感期”或称“发展机遇期”。在该阶段,特定类型的学习最有效,但是不可否认人类的大脑具有终身可塑性。

 孩子学英语

看的是敏感期,不是关键期!

同样,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存在同样的趋势——早期学者提出语言习得有关键期,基于大脑的可塑性,近期一些研究者把青春期前(11岁至12岁前后进入青春期)的这段时间看成是语言习得的敏感期,而非关键期(Newport, Bavelier, and Neville, 2001; Schumann, 1997)。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脑处于“敏感期”期间的敏感程度并不一致,越接近12岁,对于新语言的敏感程度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也就是说,对于一种新的语言,人类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也都可以学得会,但是学习的难易程度会存在差异。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类似于打游戏的时候往往有Easy和Hard模式供选择,如果尽早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例如,英语),就是为孩子选择了“Easy”模式,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外语教学开展越早

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就越好

大脑在生理上为语言的获得做好了准备,即大脑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语言获得的过程需要经验的促进作用(即不断地进行练习的过程,听说能力需要不断在情境中听和说,读写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的专门训练)。

 在个体发展的特定阶段,语言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发展机遇期),敏感期内语言功能回路最容易发生经验依赖性的变化(在练习中逐渐形成内化,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精确调用)。

 在语言学习的许多方面,年龄与学习效果之间成反比。一般而言,接触语言的年龄越小,学习越成功。认知神经科学确定,幼儿与更成熟的人相比,大脑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加工语言的,且对这两种不同的加工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这种理解与教育政策是相关的,尤其是外语教学,常常到青少年期才开始。青少年和成年人当然也可以学会一种新的语言,但是更加困难。

例如,语音敏感期其实发生在从出生到10个月,此时的大脑最容易获得所处语言环境的语音原型。语法学习同样存在着发展敏感期:语言学习越早,大脑就能越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的语法(Nevilleand Bruner,2001)。如果在1-3岁的时候将小孩放在外语环境中,大脑就会运用左半球加工语法信息,就像母语者一样;但只要将时间往后推到4-6岁学习外语,就意味着脑要通过两个半球来加工语法信息。当孩子在11岁、12岁或13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接触外语时,也就是说在上中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外语,脑成像研究发现其激活模式已经发生异常。

 因此,延迟接触语言会导致脑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加工语法信息。这与行为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较晚接触第二语言会导致语法加工能力的严重缺陷(Fledge and Fletcher,1992)。如此看来,语法学习模式表现为,越早接触第二语言可以形成高效的语法加工策略,而晚期接触语法则形成效率较差的加工策略。

另外,口音的获得也有敏感期(Neville and Bruner,2001)。这种语音加工知识在12岁前学习更有效。虽然每种语言功能都有发展的敏感期,但有些语音能力的某些方面却似乎没有。

 总的来说,语言学习的许多方面都存在效率和年龄相反的关系——一般而言,越早接触语言,就能学得更好。这与大多数国家外语教学在青少年时才开始的教育政策是不一致的。要形成语言学习各个方面发展敏感期的完整图景,我们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但我们也很清楚现阶段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外语教学开展越早

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就越好。

和语言不同,大脑没有为获得读写能力而进化出特定结构。经验并不能像在学习语言时那样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导向机制来帮助人们获得读写能力。相反,经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神经元的变化逐渐在脑中创造读写能力的,就像Pinker(1995)说的,“儿童的大脑是为声音而连接的,但印刷品也是必要的一部分,必须非常刻苦才能学会”。学习印刷文字的经验会逐渐在大脑中建立起支持阅读的通路。读写能力的发展这个部分,不多做赘述。

根据上述基于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语言本身的高度复杂性,虽然语言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发展机遇期),但是在语音、口音、语法等语言要素方面,人脑发展出的与之配合的特定结构存在着先后上的不一致,综合得出一个大致的年龄应该是在6岁之前,3岁之后较为合理。

为什么会存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深入了解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

相对于婴儿期来说,童年时期(3-12岁,包括童年早期、童年中期)的大脑发育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是,该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是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内灰质密度下降(神经元细胞体的紧密结合),这个过程反应了无用树突的精简与大脑白质的稳定增加互相平衡。

 在儿童6-13岁期间,大脑颞叶和顶叶之间的联结迅速发展(顶叶是负责处理感觉信息、语言和空间理解的脑区)。在语言学习敏感期结束之后,这些区域内白质的生长速度也相应下降(Giedd et al., 1999; Kuhn, 2006; NIMH, 2001b; Paus et al., 1999)。所有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加工速度和效率。

 大脑白质的髓鞘化过程是从前往后进行的,然而灰质的减少似乎正好遵循相反的顺序。在对13名儿童从4岁到21岁进行的追踪研究发现,灰质的减少开始于4-8岁之间,主要是从控制基本的感觉和运动活动的区域开始;然后,大约在11-13岁的时候,按照从后到前的方向逐渐移动到控制注意力、语言和空间定位能力的顶叶区域,最后,在青春期晚期到达控制推理和其它更高级功能的前额叶皮层区域。这个顺序大体上与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大脑部位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Gogtay et al., 2004)。

大脑发育的变化也体现在胼胝体上,即连结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的组织。胼胝体内纤维髓鞘化的发展导致了大脑左右半球之间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Toga et al., 2006)。对3-15岁儿童的胼胝体进行追踪绘图,研究者发现了一种从前往后的发展模式(Thompson, et al., 2000)。3-6岁期间的儿童发展最迅速的脑区是管理计划和组织行为的前额叶脑区;6-11岁期间的儿童发展最迅速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支持联想思维、语言和空间关系的区域。这种发展在11-15岁的时候逐渐减慢,这可能与我们所了解的学习一种新语言的敏感期结束相吻合。

简单地说,童年早期(3-6岁)对于人类而言,一种新语言的习得机制依然与母语的习得机制高度一致,在这个时间学习一种新语言是最能够取得最好的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人类的大脑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伴随着认知复杂性的增加大脑需要开始进行无用树突的精简,即切断一些树突、减少能量损耗,转移至更高级的认知功能的发展。这个过程阻碍了青少年或成人学习一种新语言的能力。另外,年幼儿童是一点一点地获得语言,这样很容易消化吸收。年龄大的学习者在开始学习语言时,倾向于一次性接受很多,这样在之后分析解释时就会遇到困难。

按照以上Wendy博士的学术分析,为孩子创建好的英语环境非常重要。

51Talk让每个孩子享受高品质在线教育。真人外教一对一的线上授课方式,短时高频、寓教于乐。51Talk,让每个人都有能力对话世界。


本文系作者授权加盟网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加盟网(tcsdjmw)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条评论

回复

120/120

抓住孩子学英语的敏感期,英语当母语说!

更多

分享